英国牛津大学的校训
阅读:1961
2017-02-23 14:25:53
英国大学校训简介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英国牛津大学的校训更是集大家之所成,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所以说理解了大学校训的含义,也就了解了这所大学的精神。
牛津大学校训的含义
此纹章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400年左右,其中的盾牌形式设计沿用了当时纹章的通用形式,那个时代的领主与骑士都将十字架等图案装饰在盾牌上以便人们能够辨识身份。
校徽中间有一本揭开七印后而展开的书,灵感来源于《圣经·启示录》第五章:
“我看见坐宝座的右手中有书卷,里外都写着字,用七印封严了。 我又看见一位大力的天使大声宣传说:「有谁配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呢?」 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没有能展开、能观看那书卷的。 因为没有配展开、配观看那书卷的,我就大哭。 长老中有一位对我说:「不要哭!看哪, 犹大 支派中的狮子, 大卫 的根,祂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
“启示录”的作者约翰大哭因为人类的罪恶使上帝的计划受阻,没有人有开启未来的钥匙。但是耶稣(大卫的根)已经替人类战胜罪和死亡,因此能够开启未来。数字“7”在《圣经》中的寓意是完全的意思,揭开7印,象征着耶稣对世界的拯救是完全的,因此祂主宰着整个历史,凭借他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和复活开启了更新和医治的新纪元。
展开的书卷上写着牛津大学的校训:Dominus illuminatio mea(拉丁文)意思是“主是我的亮光”(The Lord is my light)。校训出自(诗:29):“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
独具匠心的设计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开启未来的钥匙唯有在上帝的光照下才能获得。
正应诗篇119篇所说的:“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
目前使用的更新版校徽虽然形状稍有不同,但是构成元素几乎相同。其中采用了三个皇冠的设计,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牛津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不列颠被诺曼底人威廉征服之前的撒克逊列王时期。
牛津大学校徽的含义
校徽主体部分由三颗王冠组成(上二下一)
——得胜的,我要叫他在我 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从那里出去。我又要将我 神的名和我 神城的名(这城就是从天上、从我 神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并我的新名,都写在他上面。……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
牛津大学其校徽即为盾形
——所以,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
校徽中间为一本揭开七印后而展开的书。那书是什么?
——我看见坐宝座的右手中有书卷,里外都写着字,用七印封严了。……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没有能展开、能观看那书卷的。……长老中有一位对我说:“不要哭!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他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
这校徽的设计强调“启示”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正应《圣经》: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
【扩展阅读】:
牛津大学荣登世界大学排行榜榜首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世界大学排行榜的12年历史中,牛津大学成为首家位列榜首的英国大学。
牛津大学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在四个领域表现的全面提升:教学能力、研究实力、论文引用和国际前景。具体体现为总收入和研究收入的增长高于教职员工数目的增加;研究的影响力更为深远;以及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更为成功。
牛津大学校长Louise Richardson认为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夺冠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人才的投资。 “牛津大学最优秀的学者吸引着更多的顶尖学者和新晋教师,他们进而吸引最好的学生和最富竞争力的研究资金。所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大学需要提供一个珍视学者价值的环境,让他们设立自己的研究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究竟是什么让牛津大学傲居世界前列并最终荣登榜首呢?
体制背景:联合的自由
牛津大学之所以牛,在于它所创造的大学精神。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它最初只拥有各个由牧师建立的学院。后来,各个学院联合起来,形成了延续近千年的学术共同体。至于每个学院,则又始终是学生和教师的联合体。
联合而非建构出等级制体系,乃是牛津大学之为大学的关键所在。也正是这种“联合”让整个大学避免了僵化的管理,得以历经近百年而活力不减。在勘察西方大学的起源时,著名学者米诺格评价这种联合为“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像巨浪般席卷整个欧洲的联合本能的产物”。
软性实力:师资的优秀
由于将师生关系定位为联合关系,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几乎从不以独断的语气讲话,不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
他们介绍自己的学术成果时必须进行自驳,揭示其局限,允许学生质疑(典型的牛津课程包括讲授和论辩两部分)。在这种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显然更容易培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成长于与大师比肩并立的大学氛围中。
学术制度:特殊的“导师制”
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当时的制度是从学院的基金中留出100先令作为导师的报酬,导师主要是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这一行为标志着制度化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的最初确立。在宗教改革时期,随着牛津大学各学院成为以本科为主的教学机构,导师制在各学院普遍建立起来。